泡温泉多长时间好?哪些情况不宜泡温泉?[图]

大众健康网2019-11-26 18:02

泡温泉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尤其是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许多人都常常会选择泡温泉,因为这个时候泡温泉身上是会觉得非常温暖的,但是泡温泉其实有着诸多的讲究,那么泡温泉多长时间好?哪些情况不宜泡温泉?怎么泡温泉好?

泡温泉多长时间好?哪些情况不宜泡温泉?(1)

1、泡温泉多长时间好

很多人觉得好不容易泡一回温泉,要泡就泡个够。其实,泡温泉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泡温泉要记住一个原则:温度与时间成反比。一般一次浸泡5—10分钟;水温低的温泉,一次可泡20—30分钟。每天泡温泉的次数应在2—3次,不宜频繁入浴。如入浴次数过多,将会导致体力消耗过大,反而容易引起疲劳,事与愿违。

有人认为,把温泉里的物质成分留在皮肤上对身体有好处,其实不然。因为如果遇到像硫黄或碱性成分浓度高的温泉,不冲干净或擦干,待水分蒸发之后,留在皮肤上的这些物质,浓度就会增加数十倍,对皮肤的刺激很大。温泉所含的硫黄及其他酸碱物质可以消炎杀菌,对一般感染性或寄生性皮肤病颇有疗效,但有时也会刺激皮肤伤口而造成恶化,甚至导致“温泉性皮肤病”。

冲洗时不要用含皂清洁用品,冲洗水温要低一点,最后擦干全身,随即在脸部和全身抹乳液保湿,锁住皮肤水分。注意洗澡时不要用力搓,尤其是腋下、胯部、肚脐周围、四肢的皮肤皱褶处。

进入温泉之前,要先用小木桶取少量温泉水浇在身上,让身体适应水温后再进入浴池浸泡,这样可避免骤然血压降低和贫血引起的头晕。建议先用手或脚探测泉水温度是否合适,千万不要一下子跳进温泉中。

长途旅行后不要马上泡温泉,先要适当休息。空腹时和饭后应避免洗温泉,以免引起贫血和消化不良,空腹有可能引起虚脱。要避免酒后入浴,饮酒后入浴最容易引发心脏或血管系统急症。

泡温泉前不要做剧烈运动。运动后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加上温泉的热度作用,对身体并不好;运动后,最好先休息10—20分钟再泡温泉。

按摩配合。适当的穴位按摩会加强温泉的保健功效,对一些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女性泡温泉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使女性私处中正常的酸碱度与益菌生态受破坏,女性私处容易受感染而发痒。

如果感觉口干、胸闷,就到池边歇一歇,做些舒展的体操,再喝一些蒸馏水补充水分。有些人喜欢全身泡得通红,这就尤其需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现象,避免发生危险。出浴后要穿好浴衣回房间休息,注意不要着凉,应适当饮水或喝些饮料,以补充损失的水分。

2、哪些情况不宜泡温泉

1.癌症患者、结核病患者不宜洗温泉,这两类患者洗温泉后有可能发病灶转移。

2.严重皮肤病患者不宜洗温泉,因为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

3.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在医师的建议和观察下泡温泉。

4.糖尿病患者不能洗过热的温泉,温度过高会加快新陈代谢,加重糖尿病人身体负担。

5.孕妇妊娠初期与临产期,女性月经期或身上有伤口者不宜洗温泉。

6.老人、皮肤干燥或有冬季皮肤发痒问题的人,泡温泉时间不宜太久,要记得喝水补充因体温升高流失的水分。

在热气袅袅的温泉池里,还要记得照顾脸部皮肤,免得脸在高温里蒸得太久。可以敷上面膜,或用冷毛巾抹抹脸。

3、如何正确泡温泉

第一步,探试池温。先用手或脚探测泉水温度是否合适,千万不要一下子跳进温泉泳池中。

第二步,脚先入池坐在池边,伸出双脚慢慢浸泡,然后用手不停地将温泉水泼淋全身,最后时不时让全身浸入到泉水中。

第三步,先暖后热。温泉区内设不同温度的泳池,从低温度泉到高温度泉浸泡要循序渐进,逐步适应泉水温度。

第四步,掌握时间,一般温泉浴可分次反复浸泡,每次为20至30分钟,如果感觉口干,胸闷,就上池边歇一歇,做一做舒展体操运动,再喝一些蒸馏水以补充水分。有些人喜欢让全身泡得通红,但要注意是否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的现象。

第五步,按摩配合。适当的穴位按摩会加强温泉保健的功效,对一些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第六步,注意冲身,尽量少用洗发水或沐浴液,用清水冲身则可。

另外,享受温泉保健有“浸、淋、泳”三种方式,“浸”就是在不同温度的池中反复浸泡,能承受高温度的游客在40℃的温泉池中浸泡,感觉特别刺激,皮肤好像有千万支细针进行针灸治疗;“淋”是在温泉花洒前由头至脚全身喷淋,或者用木桶盛起温泉水多次淋,“泳”就是在温泉泳场中畅游,热力按摩加上游泳锻炼,肯定是一项较高强度的体育运动。

4、温泉泡久了的危害

(1)加重皮肤干燥瘙痒

温泉的水温比较高,而且含有碱性物质,泡的时间太长了,不但容易加快体表水分蒸发,而且温泉中的碱性物质会将皮肤表面的皮脂带走,加重皮肤的干燥瘙痒程度。

(2)增加心脏压力

人体在高温环境下,心脏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泡温泉的时间过长,容易出现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的不良反应,突然站立时,再受到寒冷刺激,大脑的血液突然减少,容易引发头晕摔倒的危险,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群尤其要警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