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频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小儿尿频怎么办?[图]

大众健康网2019-11-25 14:10

小儿尿频是一种儿童常见病症,病情有的轻有的重。患有小儿尿频的孩子排尿量、排尿次数会增加,甚至有的还伴有疼痛现象,对宝宝的健康威胁极大,所以家长要做好宝宝的防护工作。那么到底孩子尿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儿童尿频应该怎么办呢?

小儿尿频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小儿尿频怎么办?(1)

1、小儿尿频的发病原因

1.尿量增加

小朋友膀胱容量并未发生改变,然而短时间内却产生较多尿量。为了减少膀胱的压力,孩子只能增加排尿的次数,进而引发尿频。属于生理性的尿频,可能是饮用过多的液体或者摄入的蛋白质过多所致。

市面上售卖的各种饮品不可避免地含有一定量的糖,易被血液吸收,孩子喝多了这些饮料,体内的血糖浓度就会变高。

若是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点,放任孩子饮用过多饮料,其体内会积累大量的糖,在排出这些糖的时候将大量水分被带走,也就是高渗性利尿,从而形成尿频。

患糖尿病和尿崩症等造成的尿频属于病理性尿频。也有可能是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治疗水肿造成的。

2.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造成的尿频是单纯性尿频的一种,精神容易兴奋、精神过于敏感的孩子患尿频通常属于该种原因。

这些孩子在精神上受到较大的刺激时,比如被责骂或者睡觉之前太过兴奋的时候就会出现尿频、尿急但尿量少的症状。

对此,如果指责、辱骂孩子会加剧病症;孩子入睡后,通常不会尿床。这种症状属于短暂现象,诱因一般是精神因素,一旦这种因素不再影响孩子,尿频自然会痊愈。

3.炎症刺激

一旦膀胱内储存的尿量超过一定容量,健康的膀胱就会刺激感觉神经,使大脑产生尿意,在意识的控制下进行排尿。

而若在外女性私处、膀胱感染导致局部发炎的情况下,神经的敏感度会高于正常情况,排尿中枢会持续保持兴奋,造成尿频。排尿次数增多,但排尿量不变多,同时会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尿痛、排尿困难等。

4.膀胱容量减少

包括本身容量、有效容量减少两种情况。前者指的患有慢性膀胱炎症,或者膀胱内出现异物,或致使膀胱容量下降。

后者多发于患有先天性尿路畸形中下尿路梗阻的儿童,膀胱内储存的尿液大部分无法排出,为了缓解膀胱的压力,排尿的次数自然会增加,但是每次的排尿量都很少。

5.其他

如果男孩包皮过长,其中积累的尿碱就不易洗净,容易造成孩子患上包皮龟头炎从而引发尿频。也有可能是因为感染蛲虫对女性私处产生刺激,亦或是受季节影响,比如寒冷冬天排汗量少排尿量多等。

上述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关于引起儿童尿频的一些原因,希望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那么儿童尿频应该怎么办呢?

2、小儿尿频怎么办

(1)确认病状

首先,家长没有必要对孩子尿频太过紧张,可以先自己仔细观察孩子的症状,对孩子的病症有初步的判断。然后根据情况带孩子去做一些检查最终确认孩子的病症。

1.是否伴随尿量增加情况。孩子的排尿次数和排尿量同时增加很有可能是生理性原因导致。

2.是否还有其他症状。比如体温升高、尿急、尿痛、小便的颜色异常、浑浊等。

3.是否存在能够间接判断的证据。例如孩子尿频持续时间长短,孩子精神是否萎靡不振,日常饮食、服用的食品和药物是否会导致尿频,孩子是否患有糖尿病等。

(2)防治护理

治疗尿频应该对症下药,根据病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1.生理性尿频者

对造成孩子排尿量增加的食物摄入量进行限制是防治关键。比如,父母可以逐渐将含糖量高的饮料替换成白开水,并鼓励孩子接受这种变化,减少高糖饮料的摄入,尿频可以有所缓解甚至治愈。

2.神经性尿频者

对待精神敏感的儿童,父母应该尽量避免责骂,减少造成孩子精神敏感的因素。

(1)首先,父母应该摆正心态,不过分关注或者因为着急而责备孩子。每天记录下孩子的排尿时间,鼓励他尽量拉长两次排尿之间的时间,如果孩子能够做到及时表扬。

(2)其次,父母也要让孩子相信尿频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他/她是一个健康的孩子。此外,父母日常要多和孩子一起玩耍,耐心讲解他提出的问题,让孩子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中。

(3)最后,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老师的配合也很重要。请老师给予孩子必要的理解和安慰。消除了孩子精神上的障碍,孩子的精神、情绪得到放松之后,尿频治疗也就水到渠成。

3.尿路感染尿频者

(1)注意卫生:家长需要及时给孩子做好排便之后的清理工作,勤换洗内裤。此外也要避免给孩子穿开裆裤,预防尿路感染。

(2)谨遵医嘱用药:定时定量服药,坚持用完,绝对不可以因为稍有起色就未经咨询医生擅自减少或者停止用药,这样容易导致尿路感染复发或者转为慢性。如果出现反复感染的症状,父母就需要尽快送孩子去医院检查,查明是否孩子的泌尿系统存在先天性畸形。

总结:上文小编给大家介绍了关于儿童尿频的一些引起原因以及如何治疗的方法。一定注意饮食起居的规律、精神方面的正确引导、注意个人卫生。

3、小孩尿频预防方法

1、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

2、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病毒容易入侵。

3、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4、控制饮食结构,保持酸碱平衡。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饮食方面要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5、在阳光下多做运动多出汗,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减少发病的几率。

猜你喜欢